《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近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习,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平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平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平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习,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习,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实现以下目标:A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B通过与同桌合作交流、推理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圆进行应用。C结合现实、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课堂实践主要分以下几步:
接着,我呈现视频课件。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鹿开着三角形轮胎的汽车,小白兔开着长方形轮胎的汽车,小熊开着圆形轮胎的汽车,一个个来到运动场。“哇——赛车啊”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接着问同学们:“想知道谁将获胜吗?”(有同学在小声的说是小熊,看来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学们紧盯着大屏幕,一边还喊‘加油’呢。比赛结束了,小熊获胜!同学们意犹未尽。我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问:“为什么小熊会赢呢?” “小熊的汽车轮胎是圆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轮胎会赢吗?”我紧追不放。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板书“圆的认识”。(在这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学生高兴的走入了课堂。)
2.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圆形的东西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林榕界说:“轮胎﹑碗的底面﹑光盘都是圆的。”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硬纸圆。于是我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对折圆,折了两次,同学们发现两次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央的一点,这就是圆心,而这两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是半径。
我问道“那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开始了思考:并与同桌一起讨论交流起来。用什么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折,有的同学在用尺子量,还有的同学把两个圆放在一起比较?几分钟后,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黄巧玉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吴贤慧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相等。”李庚俊说:“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同学们积极的发言,接着我还让他们把找到答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课堂走向了高潮。在这一部分我觉得让同学们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中多尝试,多动手,多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感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有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3.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了解了圆的这么多知识,我请同学来告诉大家,小熊为什么会赢?”学生答:“因为圆形轮胎的半径一样长,走得均匀,所以快。”“是的,那就请同学们帮小鹿和小兔把轮胎设计成圆的吧。”
画圆:要求:画一个半径是4CM的圆。同学们跃跃欲试。我把画圆的方法告诉同学们他们马上动起手来,很快画好了圆,并举起手中的圆给我看?同学们画得很标准。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画圆的方法,吴雪香说:“根据圆的半径画?”程思航说:“根据圆的直径画?”在这里同学们能够根据前面所学的半径和直径推理出画圆的方法。而课后我觉得我开始告诉同学们画圆的方法是多余的,其实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画圆的方法,使他们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所收获,我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应学好新课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一节内容相对简单,也是许多老师公开课首选的内容之一。许多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试图用所突破。结果到头莱,一切都是白费力气。甚至是弄巧成拙。每节课其实都已经由专家前辈定出了大调子,就像一首歌,曲调已成,如果我们试图改变,求怪求新。只能是破坏主旋律之美。我们应该在扎扎实实上好这节课上下功夫。在把这节课上得行云流水上下功夫。
上课伊始,每个老师采取的开课方式过种多样,但只要吸引住学生就是好的。我采取了投篮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规则入手,我发现连平时最不爱听课的学生也积极投入。真的,鸡吃米的故事也许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小学生身上确实是可行的。
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我站成一个圆。我故意走动,学生也略加思考,集体跟着老师一动在动。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圆心决定着什么?全班顿悟,都在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有一个人冒出“位置“两字,全班都明白了。虽然有人没想起来。但是,他也在认真听。
回想自己这些年,也有许多课上得如此闲庭信步,正真是在享受课堂。师生心里那就一个字儿,爽!但绝大时间还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课堂上不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些既伤害孩子有无用的事情。切记,任何情况下都要克制。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这样,也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从圆的周长到圆的面积体验其中不同
本课开始,先与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比较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
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存在和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的计算有待加强,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学生还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当半径等于一个小数时,学生很多就犯错了!如:r=0.3厘米,求圆的面积,有部分学生会把0.3的平方算成是0.9,结果就出错,这在以后的计算练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平常的“家常课”中。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实行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更是一个机遇,它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作了以下思考: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不单纯是符号的运算,它来源于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思想。我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
的课堂。
课伊始,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同时思考: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图形吗?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一组生活中有圆的物体,小结从很多物体中都能找到圆,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让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在学生积极回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强化了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圆的体验后,我适时创设了如果大诗
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写一首诗,音乐家会创作一首曲子,那你们现在会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画圆、研究圆的强烈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想办法画圆,画完后小组交流的活动,给予了学生独立、自由、努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结有不同画圆方法的同时渗透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解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个环节有待改进。让学生在多种画圆的方法中自主挑选其中一种在我们课堂上研究,并说说为什么?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了用圆规画圆,先介绍圆规,然后在学生尝试画圆的时候同时思考怎样成功的画出圆,让学生尝试成功画圆后,我要求学生画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的圆。并且让感觉自己画圆本领大的.同学板演,同时归纳画圆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在自本上完成,让刚才板演的学生再介绍画的圆,这里在依据画圆的步骤时,引出了圆心、半径、直径。整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2、体验动手与思维的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3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探究了圆的特征。但是由于看错了时间,本环节太匆忙了。
3、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升华学生的求知欲。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练习的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相关练习。我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的呢?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圆的认识”这一尝试。虽然课堂上师生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但我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秉承“以学定教、活动导学”的理念进行教材重组,变被动的概念教学课为主动建构的探究课,突显“学为中心”。本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提纲挈领,拥有全局视角
圆的认识一课难点较多,内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块教学而没有互相关联,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视角下,对本课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整合。将圆的概念引入教学,联系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特点等几个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应剔除“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等关联较小的内容,为整节课的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整节课学生能围绕圆的概念建构知识,对圆的认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二、辨析归纳,倡导自主探究
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圆的认识一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养
从导入“生活找圆”寻找运动形成的圆到“自主建构”对比辨析合作探究圆的概念,再到“画圆”利用各种材料尝试画圆,以及“探索半径与直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推一推发现特点,以及综合练“圆的大小与位置由什么决定”中通过对比与几何画板演示,整节课基于操作,结合想象,研究动态生成的圆,重视空间观念的的培养,逐步实现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其中“自主建构圆的概念”强化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多个任意动点与定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概念,思维核心指向概念本质属性,有效培养学科素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选为了参加区的竞赛课,通过三次试教,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认为本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从生活中提炼对圆的认识
数学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设计先让学生欣赏带有圆形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圆,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圆感知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圆与我们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明白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圆是由曲线围城的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围成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在纸上用圆规画圆的优点
课前让学生准备带有圆形的物体和圆规,让孩子们在自己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用圆形物体画圆与圆规画圆的区别,再充分让孩子们说,在交流中得出用圆规画的优越性以及使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三、指导自学,交流对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我们知道画圆,那么怎样来介绍这个圆,数学上是不是有专门的数学语言来描叙了”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时充分让孩子们说,使他们对圆心、直径、半径认识并结合在自己所画圆的中找圆心、半径、直径。在实际操作经历中对概验的理性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升对圆特征的了解。
四、探索圆其他方面的特征
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圆,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亮点,圆不是自己画的怎样来找他各部分名称呢?孩子们要经历思维的碰窜会努力的想办法来找,这时老师鼓励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巧妙设计练习,丰富学生对圆的认识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设计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发现更多生活的小秘密。
课后反思:
1、数学课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在动手中体验与感悟。但这种“动”是有目的的动,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活动经验的动。这节课安排学生在画圆时感悟与体验,正确地把握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关注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提炼的,数学知识的形成只有在学生的深刻感悟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维的本身就是要经历感悟体验到升华。
2、数学课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安排在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利用老师发的圆片探索圆的特征,比老师直接传授要深刻理解。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数学课要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
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老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要机智、灵敏同时还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预设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课堂的生存问题。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功底。
4、数学课要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借别人的班上公开课,首先存在的是上课教师要与学生的沟通,怎样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对上课的老师有个良好的印象,课堂上能与老师很好的配合?
(1)作为教师首先要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
(3)适时关注学生的生存找准“支点”灵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环节。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习,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 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习。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习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数学课堂高效探究”的体现。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
从设计的角度反思: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时改变许多教师在探究前为学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骤的做法,充分让学生感受跳起来摘苹果的.乐趣。我认为那样看起来是学生自己探究,但是还是在教师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进行的,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并不清楚。这样失败的几率可以说微乎其微,当然就谈不上分析失败的原因。积极主动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固然重要,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失败经验更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学生得不出结果。
2.敢于跳出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先画圆然后认识半径、直径并不合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准确表述。所以就先认识再画圆,这样做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肯定。
3.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
我认为新知识的提出、新结论的生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径、直径的作用放在课后练习中,我认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已经在课堂中进行了几次画圆,不可能不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引导学生反思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一出示:半径决定圆的()时,学生很顺利的得出。
从课堂效果的角度看: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思、勤动手中积极探究,课堂参与度较广。
4、几点不足:
1.教师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中出现了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致使课堂教学受到了影响。
2.细节设计不够合理。在出示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时,只是口头的进行描述,没有进行明确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对定义没有明确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认为的:概念能通过定义,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当一个人能区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时,就学会了概念。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订出的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正是新课标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不少的缺点:
1.由于教师的遗忘,板书未能写完。在让学生观察圆的半径、直径的特点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对比练习。
2.没有应势利导。在折圆、画折痕时,就可以让学生标出圆心、直径、半径。没有必要到后面再去表示,从而浪费了教学时间。
3.没有准确把握好时间。由于前面个别环节不够紧凑,如:学生关于圆的特征讨论发言的时间过多,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造成了本课最大遗憾。
4.只讲解了画圆要注意的地方,没有进行画圆练习。
5、学生小组讨论的气氛不活跃。
6、教学语言还不够严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认识》教学反思03-18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28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12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9-18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10-0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26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31
六年级数学《圆认识》教学反思10-26
关于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