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
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初步感受朦胧诗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在探究、合作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采用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主的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诵读独自品味和彼此交流的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西川选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作家介绍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三、导读
1、自由诵读全诗,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老师配乐朗诵,再现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3、学生自读、听读后谈各自的感受。
四、导学
1、介绍朦胧诗。
2、自读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这首诗表现的是什么?
4、现在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意义?学生谈体会与认识。
5、齐读作品,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与思想。
6、学生默读,思考,看自己是否能从诗歌有所发现,结合课后练习进行。
7、将江河的《星星变奏》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五、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通史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结构图示】
星星变奏曲
第一节:对光明的向往
第二节:对现实的批判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
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